Posts

新手貓奴筆記:如何領養一隻貓

Image
開始養貓也過了半年了,有許多心得可以來記錄一下。順邊先幫我家黑貓貓 Ruri 打個廣告,歡迎大家追蹤一下 IG:   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kuroneco.ruri/ 為什麼想養貓? 其實來美國後就一直想養隻狗或貓,但礙於租屋的各種限制,再加上平時(畢業前)做研究或工作上班不在家的時間實在有點長,覺得養寵物的話會疏於照顧,還是先不要養比較好。 但自從在家工作後,開始覺得應該會比較有時間來好好照顧寵物,如果出什麼狀況的話也能即時發現即時處理,於是下定決心要來養隻貓貓。至於為什麼不是養狗呢,一來是覺得狗比較需要活動空間,租的房子實在沒啥空間給狗勾跑跑跳跳,再來是覺得每天得帶牠出門散步放屎尿,我如果工作一忙忘了帶出門的話可能會出大事,而且出門回家後得把牠的腳清乾淨避免家裡都是沙塵,對於有點潔癖的我說來說實在多了太多麻煩事。反觀,養貓的話只要有水和食物和貓砂盆,貓貓應該就能自己活得好好的吧(大錯特錯🙀 ) 在美國如何領養寵物?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直接到 shelter 領養,也可以加入各種貓貓狗狗的社團或群組,幾乎每天都會有人在送養。如果想要養特別品種的貓狗的話就得找 breeder,而且可能還要排隊好幾個月才輪得到你。但我還是認為想養寵物最好是去領養而不是用買的,畢竟買寵物就等於變相在鼓勵要這些純種的貓/狗媽媽一直生育下一代,與此同時收容所內的等不到領養人的寵物則可能會被安樂死。雖然美國普遍養寵物的家庭很多,但每年還是有 約莫一兩百萬找不到收養家庭的寵物被安樂死 ,實在太可憐了。另外,純種動物也比較容易有遺傳疾病,而收容所的動物通常都會被照顧的健健康康的,很多收容所的環境也很乾淨,寵物的選擇也很多,在收容所領養絕對是比較推薦的。 不管是在哪裡領養,幾乎都會需要一筆領養費(約莫$100到$300),畢竟 shelter 還是需要有收入才能維持下去。在 shelter 領養的寵物都會先做過必要的身體檢查、打疫苗、除蟲、以及結紮,比起自己去找獸醫做這些檢查,這一兩百塊的領養費算是非常便宜了。寵物也通常會經過適當的訓練,不會亂大小便。對於新手來說,可以省去許多第一次養寵物的麻煩。 領養過程 我本來就沒有想要找特定品種或顏色的貓,畢竟每隻貓貓都滿可愛的,於是就直接到收容所看看順便跟每隻貓貓互動一下。疫情之後許多 shelter 不開放 walk in

WFH Office Setup

Image
由於WFH已經超過一年了,台灣最近也因為社區感染爆發而開始越來越多公司讓大家在家工作,於是決定來分享我如何setup我的home office以及WFH一年多的心得。以下觀點以軟體工程師的視角出發,不一定適用各種行業,也歡迎各位朋友分享自己的home office和推坑各種有助於提升工作效率or身心健康的好物😃 首先來張我的辦公桌的近照: 個人覺得一個適合辦公的環境至少要有: 升降桌 雙螢幕 充足的光源 穩定的網路/WiFi 可愛的貓貓 升降桌 升降桌真的是個非常值得的投資,大部分的人工作都是長時間坐在電腦前,可能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。在公司的時候可能還會因為要meeting而起來走動,但在家工作的話meeting/coding都是在同一個位置不需要移動屁股,很容易就維持坐著的姿勢太久。有升降桌的話可以適時地站著或坐著工作,減少腰痠背痛的情形發生,當然也盡量不要整天都只站著工作,久站也會造成腿部血液循環不良,小腿容易痠痛。 升降桌很有多品牌,常聽到的有 UPLift 、 Jarvis  等等,在自己的預算範圍內選擇看起來爽的就好,功能應該都不會差太多。我買的是 Autonomous ,好幾年前就買了一張擺在家裡用,當初買的時候一張$349吧,但去年疫情期間狂漲一波,現在一張也要$499了。 螢幕 對於碼農來說雙螢幕是應該是標配,有人喜歡把筆電蓋著放在一旁,但這樣就還需要外接鍵盤、外接Camera和麥克風,meeting的時候才有辦法開video。而我喜歡把筆電螢幕也開著,這樣就可以有三個螢幕,也不需要再外接些有的沒的(但最近把mac空白鍵敲壞了,還是得外接鍵盤…) 另外用macbook外接雙螢幕的時候,either是一個USB接一個螢幕,但那會少很多USB孔可以用,很不方便,而且還要看 mac os以及thunderbolt 是哪一個版本,不一定都能成功trigger兩個螢幕。另一個解法是用USB docking station來one for all,但一般的 小型docking station 其實都很容易出現conflicts,可能只有一個螢幕會收得到訊號,或者是接上螢幕後外接鍵盤或滑鼠就不會work了,最後只能把某些USB直接接到macbook,實在也挺麻煩的。 最佳的解法應該是使用有外接power驅動的docking station,這樣就有足夠的powe

西雅圖小妹爬山小記:新手速記

Image
  By   雅圖文昱 最近有在我的IG問問大家比較感興趣的爬山小記主題是什麼,很多人想要的是新手上手攻略,所以想說來寫一篇讓大家怎麼喜歡爬山,想要試試爬山怎麼入門,要怎麼選裝備等等,希望大家可以一起交流,然後一起分享不同的爬山心得:)這是從我的角度入手,我很喜歡爬山所以可能會有偏差嘻嘻。 怎麼開始接觸爬山呢? 老實說,我以前在台灣很不喜歡爬山,覺得想到要爬山就會聯想到一堆不太討喜的事情:要背重物、要早起、不能在家耍廢、會有蚊蟲、有可能受傷、要走路至少五六小時…. 等等,而且台灣的山相對比較陡,難度比較高,要入手門檻相對高一點點。我在台灣有爬山是跟把拔和哥哥一起的,然後每次爬完一點小山,像是溪頭,就會覺得好像完成很大的成就一樣😂。直到現在我還是會常常懷疑自己為什麼要爬山,爬山好痛苦啊 😕 不過有時候發現下山之後要面對的事情更痛苦,就寧願選擇不用動腦的爬山。 我是台中人,其實到附近的點爬山都相對容易,但我小時候就是沒有辦法理解,你可以在家好好耍廢吃飯為什麼硬要背東西上山然後走這麼久遠眺,爬山到底有什麼好?跟把拔哥哥出去幾次,還有把拔的社區大學的人們一起爬山之後,因為他們會準備茶具在山上泡茶,也會準備大鍋麵在山頂煮麵,發現這些充滿人情味的食物特別好吃(沒錯,我就是這麼膚淺,絕對會被食物吸引。),也發現這些人們喜歡爬山不只是因為想證明自己體能,也是對山的熱愛。 來到雅圖之後,被群山群湖圍繞,週末不喜加班的我,被朋友一揪去爬山,就慢慢開始喜歡爬山了,因為週末好像不爬山就容易變成在家看電視看一整天,其實滿無聊的,去周圍認識雅圖的山也不錯!真的很感謝當初帶著我一起爬山的朋友們,還有現在持續一起爬山的夥伴兒們。 Rainier National Park 我想要嘗試爬山,怎麼開始?會不會很難? 我覺得對於新手而言,不知道要不要下定決心爬山這件事取決於前幾次的爬山選擇,對於新手而言,必須找目的地值得這段辛苦的爬坡過程的,再來是舒適度。如果目的地不遠,然後很漂亮,其實大部分人都是會接受的。西雅圖有很多好的山的選項 – 高山湖(通常是最受歡迎的選項)、瀑布、山頂、Fire Lookout(這是來觀測有沒有森林大火的)… 等等。對新手而言我覺得可以找一個漂亮的湖,然後評估可以在兩~四小時之間完成的,來觀察自己是不是喜歡,當然要給自己四五次的機會,然後決定可不可以繼續下去。 我自己會追

西雅圖小妹爬山小記:信箱山

Image
By   雅圖文昱 嗨!大家好,我是文昱,嘻嘻,意外吧。 先來介紹一下我自己,我是在西雅圖工作的文昱。我也很喜歡隨手寫寫東西分享一些生活、知識,可是我很懶得架站,只好借用竹本鳥的網誌來一起分享,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喜歡呢? 🙂 我的分享主要是會是我正在學習,或者稍微擅長的東西。像是女生居家健身、飲食食譜(這就是讓我覺得跟竹本鳥十分related的關係呀),還有我最喜歡最喜歡的 爬山 系列啦!像是爬山的心得,爬山的訣竅、新手怎麼上手爬山還有怎麼在家訓練爬山,怎麼準備裝備等等。 第一篇在這裡撒野的文章當然要先來個不會被打臉的安全牌,介紹我的爬山之旅! 先小小介紹一下,我很喜歡爬山,有自己一個人爬山、Backpacking、BackCountry、也有在車上睡覺爬山,在登山口紮營。有爬過雪山、平一點的山,後來還開始練習起在山裡跑步(trail run)。大概就像群山之島裡一樣,不爬山就會死吧。有一句話我很喜歡,「 山永遠都會在那裡。 」山是唯一不會背叛你的,會一直在那,今天錯過了爬這座山,可以明天再來。 華盛頓州周圍很多山,喀斯克(Cascade)山脈、好幾座活火山,也有三座國家公園,是個自然景觀十分豐富的州。去年2020 在疫情剛開始的時候,華盛頓州一開始完全不開放各個自然區域,國家公園,國家森林,州立公園全部都關閉,直到五月政府才逐漸開放自然區域讓大家爬山。我想說,爬山是開放空間,而且爬山需要大量呼吸,遇到Covid病毒機率應該不高,所以把時間都挹注在爬山上了!當然防護措施有做,像是戴著口罩爬山、特地選比較難一點所以比較少人跡的山、會在週間下班去爬山(太感謝華盛頓州晚上九點才天黑了!)、或者選奇怪時間上山(日落時間上山摸黑下山、日出摸黑上山)等等。 我今天想介紹一座經典的山 – Mailbox Peak (信箱山📮⛰️)。別懷疑,在山頂上,真的就有一個信箱。在1960年代有一個郵差叫做Carl Heine,他當時在山腳下附近是路德教會一個組織的主管,為了測試年輕的郵差們是否有足夠體力,所以在山頂上設置了一個信箱讓大家簽名。現在這信箱被登山客放信、啤酒等等。 Mailbox Peak 新的山路有9.4 miles,爬升量是4000 ft (1219.2 公尺)至高點是1469公尺。她成為華盛頓州的經典不只是因為山頂上有個可愛的信箱,在山頂上有360度環景,可以遠眺遠方的

刷牙習慣分享:一天到底要刷幾次牙?

Image
Disclaimer: 本鳥並非牙醫或醫師專業,此篇文單純分享個人心得。每個人口腔狀況都不同,有牙齒問題還是要遵循專業牙醫的建議喔。 從小時候一直覺得,每天早上起床跟睡覺前有刷牙,應該就算有認真刷牙了吧?但這樣其實遠遠遠遠不夠。在台灣的時候,因為看醫生太方便,真的有牙痛的時候再預約牙醫通常也不會等太久,也沒有定期去找牙醫洗牙的習慣。後來因為念牙醫系的同學都紛紛畢業開始看門診了,便常常假借串門子的名義去找牙醫師好友們洗牙和補牙,我也才開始了解到我的牙齒其實保養得挺差的,前幾次洗牙真的是痛死😞 出國之後,覺得要看牙醫的話會很麻煩,才越來越重視每日牙齒清潔。睡前除了刷牙之外也開始用牙線或牙線棒,由於個人一直對於使用牙線感到非常苦手,所以比較常用牙線棒。我知道牙醫師通常不推薦使用牙線棒,是因為很多人都一支牙線棒從頭用到尾,很容易把某一處牙菌斑擴散到所有的牙齒。所以我習慣是清個兩三個牙縫、或是有清出殘渣的話就換一支牙線棒。雖然這樣清完一次下來會用掉好幾支牙線棒,但個人覺得比牙線好用許多,當然如果牙線能用的順手的話還是用牙線比較好。使用牙線/牙線棒的話,最好是選擇 線是扁平的 ,比較不容易斷,即使斷了也不太會卡在牙縫。我試過幾種不同的牙線棒,最後converge到 Oral-B的Glide 。 另一個改變是開始使用電動牙刷,使用電動牙刷有許多好處,第一是它可以強迫讓你至少刷好刷滿兩分鐘,比起手動牙刷還不容易偷懶。第二是電動牙刷的震動次數可以達到每分鐘30000次(= 500次/秒),誰用手動牙刷可以刷那麼快?最後是許多數據( 廠商的陰謀 )證明電動牙刷比手動牙刷更能有效減少牙菌斑。我在幾年前感恩節特價買了 Oral-B 的電動牙刷,一直用到現在都沒啥問題。不過刷頭跟普通牙刷一樣,最好每三個月要更換一次。 第三個改變是從每天只有早晚刷牙,改成每餐飯後都刷一次牙。以前通常吃完飯只會漱漱口,頂多就是覺得牙縫有卡東西時才會特別拿牙線清一下。但現在只要吃完飯沒刷牙就會覺得嘴巴特別油膩,一定要刷一下。有時候趕時間或是偷懶的話,會拿普通牙刷來刷,另外也會用牙線清那些平常特別會卡東西的牙縫,這樣一天下來通常會刷個四到五次牙😁 現在都在家工作,吃完東西刷個牙還算方便。之前在公司的話我也會擺個牙刷牙膏,吃完飯不趕時間的話也儘量刷一下。自從我改變刷牙次數和習慣後,洗牙師也說我的牙變的好洗很多,牙

料理菜雞也不怕的懶人健身食譜

Image
之所以想開始研究健身料理的動機不外乎是想要減肥減脂(以及省錢!),但對於從小到大料理苦手的我來說,要能夠做出一道能吃的料理的前提是:食譜要簡單容易上手,千萬不能有太多步驟😂 來美國前,本人的廚藝大概只有水餃、泡麵和煎蛋的水平,畢竟在台灣大多住宿舍,沒啥煮飯的機會,再加上走三步路就是小七,根本不會餓死。到Merced後就不得不開發其他料理技能,例如炒青菜、滷肉、煎牛排以及更多的水餃及泡麵。由於我的廚藝技能樹實在是點得不怎麼樣,就算照著食譜或是影片做,也滿容易做失敗的,所以也不太敢嘗試新料理,最後就converge到某幾道家常菜,反正不至於餓死就好。 來到灣區工作之後由於公司都有免費供餐以及灣區的各種美食(與Merced相比),料理這項技能又再度被我拋棄了😅 一直到去年夏天因為疫情(沒錯又是因為疫情,COVID真的讓人改變了許多生活習慣…)而關在家將近半年後,發現體重跟當時的股市一樣呈現不自然的直線上升趨勢📈,默默地來到了人生的高峰。雖然有在天天慢跑跳繩重訓,但體重還是不降反升。由於當時幾乎每天都叫DoorDash/UberEats,外面餐廳的食物除了比較油而且熱量高之外,每天叫外送的花費其實還滿高的。雖然有DashPass或UberEats Pass可以免delivery fee,由於這些外送平台抽成的關係,每道食物都會比餐廳原本的定價貴上一些,再加上小費以及一些哩哩雜雜的fee之後,平均每餐至少都要$15 – $20左右。如果一天叫兩餐,一個月30天就要花上$900 – $1200的伙食費,快跟房租一樣貴了,實在是有點太奢侈。 有鑒於降低生活開銷以及減肥的考量,我決定開始來重拾我那瑣碎的廚藝,學習怎麼做高蛋白低脂低碳健身料理。一開始當然是從最常見的健身餐開始下手:水煮雞胸&花椰菜。 水煮雞胸肉說簡單也沒那麼簡單,難就難在怎麼樣煮得不柴。主要可以參考 這個影片 的做法,幾個重點在於: 要先泡鹽水(至少半小時or前一晚先泡好放冰箱)。 整塊下去煮,不要先切。 如果雞胸太厚的話,關火之後要悶久一點。掌握這個悶雞肉的時間是個學問,悶不夠久的話中間可能會沒熟,但悶太久又會變柴。 雞胸煮好之後切片再加點調味料(胡椒鹽、大蒜粉之類)的就還不錯吃了。花椰菜也一樣水煮,再加個電鍋蒸馬鈴薯,就是一道 健康過頭的 無油低脂高蛋白料理啦。 這道健身料理健康歸健康,但就是太食之無味,吃

美國牙醫與台灣牙醫有什麼不同?

Image
去年疫情爆發前,某顆智齒突然開始爆痛,晚上睡到一半還會被痛醒。仕方がない,趕緊預約一間朋友推薦的牙醫診所。但剛好就在那週,美國各州開始shelter-in-place,幾乎所有行業通通都shutdown,我跟牙醫的預約也被無限期推遲,然後智齒就不痛了🤪 其實我到美國的前四年完全沒去找過牙醫,自認平常刷牙還算滿勤奮的,也沒發生牙痛到無法忍受的地步,所以就只利用每年回台的時間找牙醫洗個牙。智齒也是從N年前說要拔但一直沒去拔,沒辦法,回台灣的時間太寶貴了,實在不想忍受拔完牙後幾天甚至一整週不能吃台灣美食。 Shelter-in-place幾個月後,收到牙醫診所的通知說他們重新恢復門診了,於是決定去給牙醫看看我的智齒要怎麼處理,反正有保險,應該也不會多貴(大錯特錯…)。 美國的牙醫診所一般分成三種: Dentist:家庭牙醫,負責牙齒平常的保健,例如洗牙補牙之類的。 Oral Surgeon:口腔外科,負責需要開刀的口腔手術,例如拔智齒。 Orthodontist:矯正科診所,負責牙齒矯正和戴牙套。 第一次去家庭牙醫診所時會照全口X光以及洗牙,在美國是由洗牙師(Dental Hygienist,和牙助不同)負責洗牙,不會由牙醫師處理。洗牙又分為一般洗牙(regular cleaning)和深度洗牙(deep cleaning),通常保險都會cover一年兩到三次的regular cleaning,deep cleaning則是適用於有牙周病或是牙齦感染的情況,會清到牙齦深處。不過美國的regular cleaning就已經比台灣的洗牙還要deep許多了,如果沒有特別嚴重的牙垢的話,印象中台灣牙醫的洗牙大多不到五分鐘就洗完了,但美國的洗牙師非常認真的洗了牙齒的每個縫隙,還會記錄每顆牙齒前後的牙齦與牙齒之間的深度以及出血狀況,並告訴你哪邊可能要再刷認真點,洗完有種牙齒重獲新生的感覺(? (From https://www.rsfdentist.com) 做完檢查洗完牙後,我才終於見到牙醫師本人。牙醫師稍微看了一下X光及牙齒後,標注了幾顆需要補牙的牙齒,就說我可以回家了,下次再來補牙(這個下次可能是兩三個月後),而智齒的話則請我去找口腔外科診所討論,家庭牙醫診所通常只做簡單的拔牙,或甚至任何跟拔牙有關的一律不做。 基本上美國的牙醫不可能walk-in或是預約到當週的門診,如果之